激發的細胞連在一起
策展論
人類大腦是如何形成記憶的?
當訊息進入大腦,被激發的神經細胞會連在一起,那些長期相連的細胞集群就構成我們的記憶。
這個展覽以「記憶」作為靈感,素材從灣仔出發以至關於香港這個地方的資料、文字、聲音、數據、以至傳聞或民間故事等等。「記憶」可以是真實,同時也可以是模糊甚至包含了虛構的幻想,所以這個展覽目的不是重現歷史,而是借助這些資料和數據去啟發創作,從而產生新的想像。
同時,展覽地方亦盛載著灣仔過去一百多年新舊交替的歷史回憶,以現代建築技術重新注入可更持續的結構,使原有的建築素材下,佈滿着現代科技的支撐。保育活化的意義,在於如何抽取其文化核心,注入新的生命,將人與記憶再度聯繫。
四位不同範疇的藝術家將在M7進行創作,有擅長聲音及媒體裝置的梁基爵、遊戲程式的葉旭耀、數碼程式的楊鳴謙和影像裝置的陳家智,從「記憶」或不同的資料數據,嘗試以不同的技術進行分析設計,探索藝術科技更多的可能。
2022.08.27 -
2022.09.18
12:00 - 20:00
茂蘿街7號3樓
免費入場
- 香港藝術發展局有權增減、更換演出者或更改已公布的節目。如有爭議,香港藝術發展局保留最終決定權。
-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節目內容並不反映本局之立場或意見。
- 所有參加者必須於活動期間全程佩戴口罩,並於進入活動場地時測量體溫。若無佩戴口罩或有發燒徵狀 ,工作人員將會拒絕相關人士進場或在場內逗留。
- 所有訪客必須使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掃描場地二維碼,並按「疫苗通行證」要求,向工作人員展示疫苗接種紀錄或相關豁免證明。 (參閲最新安排:https://www.coronavirus.gov.hk/pdf/vp_t1_CHI.pdf)
- 十二歲或以下的兒童須至少由一名成人陪同。
- 除特別指引外,請勿觸摸任何在展場内的藝術品。
- 展場歡迎非商業用途之拍攝,但在進行攝影時,請勿干擾其他參觀人士,並時刻注意安全。
- 香港藝術發展局將因應最新疫情狀況調整防疫措施及入場指引。
- 香港藝術發展局保留是次活動的最終決定權。
8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及黑色暴雨警告信號
- 若在上午十時前發出,當日展覽將會暫停開放,直到信號取消爲止,並在信號取消三小時後重新開放。若信號在下午三時仍然生效,展覽將維持關閉。
- 若信號在展覽開放期間生效,展覽將會即時關閉。
策展人及藝術家
梁基爵
作曲家、媒體藝術家,獲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哲學碩士(創意媒體) 及 香港演藝學院音樂碩士(作曲及電子音樂)。自1996年起,一直以多重身份活躍於香港音樂和藝術界。
裝置作品分別於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阿德萊德澳亞藝術節、雅典數碼藝術節、法國EXIT數碼電子藝術節、台灣科技藝術展示會、香港ifva Everywhere等展出;聲音裝置作品《忐忑》更獲得英國著名媒體藝術獎Lumen Prize之「3D/Interactive」獎項。
近年創作多個革新的媒體藝術作品,將空間、媒體裝置、視覺藝術混合於現場表演中,當中包括由 M+ 博物館委約作品《18種發聲或失聲的方法》、與國際導演蔡明亮合作品《一零》、以歷史建築作為表演場地的場域特定作品《籠裏的18種風景》和以泳池作表演場地的《急救箱與許願池》。
參展藝術家
楊鳴謙
葉旭耀
陳家智
數碼媒體藝術家,為首屆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新媒體文理學士畢業生。作品主要以電腦演算探索電影美學的可能性。2015年起為「據點・句點」之成員,並於2016年首次舉辦個人展覽,及後到德國GENERATE! Festival for electronic arts 2017參展。2018年9月,為賽馬會ifva影像嘉年華的參展藝術家,並於同年11月與王鎮海完成「文字機器創作集」第六輯以「膨脹電影」為核心的雙個展。
實驗電影導演、媒體藝術家、藝術教師與獨立策展人。其電影、表演、媒體裝置與電腦遊戲作品曾在歐洲媒體藝術節、紐約電影節、柏林超媒體藝術節、加拿大Image Festival、巴西國際電子語言藝術節、錄像巴西、波蘭媒體藝術雙年展、東京互通中心及山形國際紀錄片節等多個重要國際藝術節及場地展出。自1999年起便積極參與並提倡各類型電影、表演和媒體展覽的策展活動,並成立獨立策展單位「art.ware」推廣新媒體藝術發展。 現為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副教授,並為2018年度香港藝術發展奬的年度藝術家(媒體藝術)。近年熱衷研究具電影、電腦遊戲及當代媒體藝術元素的混合多元創作。
跨領域藝術家,一直熱衷於透過電腦動畫、數碼實境和機器人技術去擴充流動影像的概念,以及探討實物與數碼實境的聯繫。他的作品曾於多個國際活動展出,包括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奧地利和倫敦)、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倫敦大學學院互動建築實驗室和日本放送協會。陳氏曾獲得多個獎項,包括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競賽榮譽獎 (2022)、倫敦大學學院巴特利特獎 (2022) 和台灣金點設計獎 (2019)。
陳氏於2019年獲得香港卓越獎學金計劃的資助,前往皇家藝術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巴特利特建築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在學期間,陳氏對機器人技術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產生濃厚興趣,他在英國的作品主要涉及以表演機器人作為研究方式去探討社會政治及控制論的主題。
團隊及贊助
主辦:
香港藝術發展局
支持機構:
市區重建局
M7茂蘿街7號
策展人:
梁基爵
參展藝術家:
梁基爵
楊鳴謙
葉旭耀
陳家智
製作經理:
曾以德
媒體及電腦工程師:
馮穎琳 —《海馬迴的翅膀》《識別》
互動影像設計師:
林耀俊 —《識別》
媒體技術專員:
文永亮 — 《重構》
電腦編程員:
毛宇軒 — 《落園》
牟培靜 — 《識別》
聲音設計:
韋爾雅 — 《重構》
Nicholas Fari — 《重構》
羅潤庭 — 《落園》
製作助理:
黎仲民 — 《迴呼》
黎家賢 — 《重構》
資料搜集:
Phoebe Chuk
盛津睿
黃詠珊 — 《重構》
監製:
鄧耀銘
展覽製作:
ONEvent Productions Limited
展覽製作助理 (實習生):
郭曉潼
平面設計:
MAJO
影片攝影:
CINE à holic Studio